首页台企联概况台企联动态新闻中心经贸交流政策法规各地台协会员风采台企联通讯通知公告专题视频图片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政策法规-投资贸易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城 赣州做四海客商的家
 
 
  来源: 赣南日报      日期: 2008-09-11 10:57

    赣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是明显的。市委、市政府提出:从2008年至2012年,通过5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以香港产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转移承接走廊和以台湾工业园为龙头的赣闽产业转移承接走廊,力争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20亿元以上,承接各类转移企业2500家以上,引进资金1500亿元以上。时不我待,实现这一目标,力解招商引资这道难题至关重要——

  成绩,让我们充满信心

    “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使更多好的产业、项目和企业落户我市,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赣州市招商局副局长邹志华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邹志华介绍,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资项目质量快速提升,在引进龙头核心企业上取得了明显进展,产业集聚和项目集群效应十分明显,不但原有四大产业集群快速发展,而且又凸显出电子电器和铜加工产业集群。中国五矿、中国中化、中国华星、台湾光宝、王氏港建等国际、国内龙头企业成功落户赣州。赣州作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首选地的品牌叫响,境内外客商和媒体纷至沓来。

    为了紧紧抓住这轮产业转移的机遇,根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的指示,全市迅速组织千支小分队开展承接产业转移百日活动。至7月中旬,全市承接产业转移百日活动共接洽196批次客商来赣考察,走访企业(商会、协会)209个,签订正式合同项目33个。

    在招商引资实践中,我市大部分地区都能发挥各自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根据自己的产业定位,围绕优势产业从产业链上下游入手,组织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分析、筛选、论证和包装工作,精选和编制招商项目。同时,认真研究并制定招商策略,广泛开展产业招商。

    挑战,让我们不敢轻松

    当前招商引资取得的成绩让我们对赣州的未来充满信心,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我市而言,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国际和粤港产业转移在看好中部地区的同时,不少产业将注意力转向了越南和印度,尤其是越南。从省外看,湖南郴州等地在香港和广东媒体不惜成本大量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沿海企业的眼球。从省内看,新余、景德镇、上饶等地招商引资力度空前加大,有的指标增长速度超过我市。从产业转移地广东看,通过种种手段想使转移企业向粤北和两冀转移。从港商自身看,他们在转移过程中还有不少困难和疑虑,需要我们理性认真对待。

    从招商引资效果来看,我市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意向项目多,合同项目少,尤其是大项目少。现阶段,在谈的意向项目多,但单个项目投资额少,大部分为5000万元以下,亿元项目不多。

    此外,以下几个问题也很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没有突出重点产业有针对性承接转移。有些地方虽然在早期有自身的产业定位,但经常是被动应付前来考察的各行各业的客商,在走访企业(商会、协会)过程中也是将原有的产业定位搁置一边,只要有招商引资信息就前往洽谈,没有认真筛选、权衡。

    ——企业设立时,审批部门多、时间长。以设立一个稀土深加工企业为例,从企业注册到环评、土地招拍挂、报建等要经历工商、国土、发改、环保、矿管等近10个部门门槛审核,完成这一审核程序最快要半年多的时间,需从县(市、区)、市、省三级部门进行项目协调。

    ——产业配套链太薄弱。进来的企业在生产环节的原材料购买、上下游配套方面存在困难,一些转移低附加值产业选择赣州不合算,这些都给我市各地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一定的难度。

  对策:内外齐发力,破解招商难题

    破解招商难题,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多措并举,一方面运足“内力”,在中心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和提高政务水平、提升市民素质等“软环境”上下功夫,打造承接“洼地”;另一方面施展“外功”,多渠道多样化多形式提升赣州知名度,创新招商方式,切实提高招商实效。

  做大做强赣州中心城区,营造理想生活环境

    客商选择一个地方投资,首先考虑的是什么?近日,记者采访赣州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陈耿弘时,他说,一个城市的硬件设施、生活环境是否如意很重要,它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长久发展的问题,也关系到企业员工能否安心干下去的问题。做大做强赣州中心城区,营造理想的生活环境,表面上看和招商没有直接联系,其实关系重大。

    当前,我们要突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这个重点,着力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障社会安宁、完善服务设施。我市投资2500万元,面向国际招标,对赣州中心城区进行了重新规划编制,并坚持用全新的理念和机制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连续5年每年投入100亿元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按照有关规划,几年后,市域内任何一处的车辆将做到“30分钟上干道,1小时上高速”,从赣州中心城区出发,1小时车程覆盖都市经济区,2小时车程覆盖整个市区,4小时可抵达南昌、广州、长沙、厦门等周边大城市,6小时可抵达珠三角、闽三角的大中城市及长三角边际城市。另外,支线航空的发展潜力,也在促进赣州向可容纳更多企业的特大城市迈进。

    采访中,有关人士认为,我市应当按照出行方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航运、航空和城乡公共交通建设,构建便捷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生活方便的要求,加强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商贸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更多文艺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把赣州建成一个特大城市,与吸聚产业转移是互相配合的。赣州作为我省城镇体系规划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只有建成了特大型城市,才能奠定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才能有省内乃至四省边际区域强劲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赣州积聚和交汇。

  提高政务效率与文明素养,营造优良发展环境

    环境是最大的品牌,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不好,政策再优惠,客商也不敢来。发展环境也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务效率,真正实现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一站式服务”。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努力抓好“政务超市”建设,在该中心设置“窗口”的43个单位都积极创建“绿色通道”。市外经贸局还推出了外经贸服务代理制,为企业服务,代理工商、海关、商检、外汇等手续,使外商“拿着皮包就能在这里办企业”。市行政投诉中心也出台具体的办法,加大了投诉查处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要靠优质服务让外商当和平使者。有时企业一句话的推荐,胜过我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千言万语。同时,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让投资商钟情赣州,感到赣州不仅是一个“发家”之地,更是能够安置身心的“心灵居所”。

    “人人都是软环境”,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更是大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品牌。引导社区居民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让客商在赣州感受“家”的温馨,其实,这也是一种“隐性”招商。 

    多渠道多样化多形式宣传赣州,提升赣州知名度

    一位来赣州投资的福建客商称,以前只知道有赣州这么一个城市,而近几年一提到赣州,人们就会想到“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客家摇篮”、“脐橙之乡”等等,赣州的知名度正在提升。

    在当今“注意力”经济时代,知名度就意味着发展。我市积极对外宣传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大型经济文化活动,积极配合省、市重大招商经贸活动开展对外宣传,提升赣州的知名度,吸引着海内外的“注意力”。近年来,成功组织了赣州(香港)招商活动周、首届中国东江源生态旅游节、中国钨业百年庆典等系列对外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赣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组织和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影响较大的有:赣台客家文化学术交流、中法德新闻工作交流、中日韩文化教育交流、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一场庆典能够很好地宣传和展示赣州人新形象,一次恳谈会是一个宣传和展示的平台,甚至一次文化学术交流也是一个宣传和展示赣州人新形象的良好媒介。

    有关人士认为,我市还应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如加强与涉外和境外媒体的联系,积极主动提供丰富的新闻资源和较好的采访条件,在境外媒体、中央对外媒体办专版、专栏。在加强对外媒体联系的同时,要制作一批对外宣传品,包括重点图书、画册、光盘、小册子,影像外宣品等。

    通过树立和强化文化品牌来打造城市名片,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赣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客家文化、红土文化、宋城文化各具特色又互相交融。文化部门有关人士认为,要充分挖掘我市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加强策划包装,加大对外宣传,推出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彰显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知名度,从而促进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比如,着力打造叫响全国的地方戏、拍摄高收视率的影视作品、创作畅销全国的文学作品等等,真正发挥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创新招商方式 ,切实提高招商实效

    招商引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胆识的竞争、策略的竞争、智慧的竞争。因此,要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必须精心编制项目库,建好招商队伍,创新招商方式,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成效。

    精心编制项目库。要安排专家、学者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及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投资导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优势,编制项目,建立项目库。围绕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从产业规划和产业资本流动的内在规律入手,突出工业、资源、园区和产业,有针对性地编制一批质量高、可操作性强、具有比较优势的大项目。我市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和六大主导产业及优势资源编制一批大项目。除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工业招商以外,要加大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项目引资力度,加大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资力度,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和招商范围。对招商项目应实行动态管理,每半年研究编制一批新项目,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策划包装的招商项目进行评审、修改和完善,形成动态招商项目库。然后把这些项目汇总,精心印制成册。要开发一批战略投资者感兴趣的重大项目,特别是具有产业连带效应的重点项目、核心项目和上下游配套项目。

  招商队伍专业化。“要形成精专业、懂外语、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和园区招商政策、了解产业转移趋势、熟悉国际招商惯例、善于与国际大企业沟通接洽的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招商队伍。”前往苏州工业园考察的干部建议。招商部门要按地域分为欧美、日韩、港台、东南亚和国内等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主攻方向和目标。我市涉外人才明显不足,熟悉国际“游戏规则”和经贸业务的更少。要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一步扩大人才交流,有计划选派业务骨干到招商引资重点地区进行专项培训,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加强对现有从事外经外贸外事工作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国际贸易知识和世贸规则培训,以适应当前招商引资工作的需要。

    创新招商方式。“我们要采取以商引商、网上招商、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等形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市招商局一负责人告诉记者。

    ——重点突出产业链招商。要通过引进核心企业、核心项目来带动整个产品链、产业链,用产品链、产业链的形成来带动招商引资。按照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的原则,我市突出重点区域择商引资,钨、稀土、氟盐化工产业集群招商重点瞄准中央部属大企业和浙江、江苏民企;赣粤高速沿线县(市、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重心放在港澳和珠三角。要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引进扩张性转移产业,有选择地引进一般性转移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灵活运用传媒招商。在报纸、杂志、广播、网络(包括信件)等媒体上进行招商宣传,刊登招商项目进行项目推介,吸引有投资意向的客商前来考察投资。积极开展网上招商。关键要把握网上宣传、项目推介和网上洽谈三个环节。网上宣传,就是借助“网上赣州”或国家、省招商投资网,全面介绍我市投资环境、优惠政策、人文历史等;项目推介,就是通过招商网推介一批比较成熟的招商项目;网上洽谈,就是通过网络连线、电子信息等形式,对具有一定投资意向的客商,进行“面对面”的网上洽谈,释难解疑,在网上实现信息交换和项目的初步洽谈。

    ——科学推进敲门式招商。在珠三角、港台等地区分别设立招商办事处,每天收集当地的经济情报,特别是跨国公司,先摸清他们有哪些项目要转移出去。然后,招商办将这些信息收集下来,将相关信息集中到招商局。之后再由专人负责一个一个去“敲门”。“因为知己知彼,招商人员去敲门的时候,就知道他有几个项目,是什么项目,这样,招商人员讲的话才对他的胃口。” 一位负责招商的干部如是说。

 

 

 

 

 

 
编辑: 张强        查看/发表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菜园街1号中环假日酒店写字楼10层
电话:(010)83550099 传真:(010)83523828 Email:qgtql@sohu.com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版权所有

中国台湾网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