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台企联概况台企联动态新闻中心经贸交流政策法规各地台协会员风采台企联通讯通知公告专题视频图片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政策法规-投资贸易
 
珠三角产业迁移 看产业承接中的重庆反应
 
 
  来源: 重庆日报      日期: 2008-09-11 10:25

 

  加工贸易,原本是珠三角地区的发家之本和优势所在,在很长一段岁月里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如今,这个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独领风骚多年的“世界工厂”,正在发生产业迁移。这,会给身处内陆的重庆带来怎样的波及和影响  

  中新重庆网3月12日电 据重庆日报报道 2月16日,在重庆璧山县人才市场,吴谦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一个月前,广东东莞常登鞋业公司以转行为由,用4000多万元作为经济补偿,遣散了4000多名员工,吴谦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怎么也想不到就这样关门了。”至今,吴谦还很惋惜。

  1989年创立的常登鞋业,一开始就有1000多工人,吴谦第一次南下打工,便进入这家工厂。在他的印象中,那时台商在东莞投资兴建的大鞋厂并不多,常登鞋业已经算是大规模了。

  2007年日历刚翻完,一则关于东莞数千家鞋厂竞相关门的新闻突然在多家南方媒体出现,随后,珠三角上万企业面临倒闭的消息,频频出现在全国主要媒体上。

  常登鞋业,仅是消息中的万千主角之一。

  此时,在西部的璧山县,一场由地方政府组织的普通招聘会却十分热闹。

  招聘会上,吴谦和他的两个同乡,凭借熟练的手艺轻松进入当地一家鞋厂,仍从事老本行。

  也许,他们不会去思考:加工贸易,原本是珠三角地区的发家之本和优势所在,在很长一段岁月里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如今,这个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独领风骚多年的“世界工厂”发生的产业裂变,会给身处内陆的重庆带来怎样的波及和影响?

  迁移

  一部分不再适应珠三角经济水平、产业政策的企业,以及一部分无法消化高成本企业的倒闭或迁移,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出口贸易受抑,政策频繁调整,刚刚又颁布实施了《劳动合同法》,这些都让我们头上悬起了一把把剑!”

  朱俊是东莞一家制鞋企业的销售经理,接通电话后,他就不断地向记者抱怨。

  2月22日,这家公司专门召开管理层会议,研究一个事关生死存亡的命题:关门还是搬出东莞?今年元旦以来,朱俊已陪同公司老板探访了重庆、成都等中西部7个城市,为今后的生存找个好地方。

  朱俊说,公司选择很无奈,若按《劳动合同法》规范用工,想继续留在东莞,成本将增加两成左右,而目前鞋厂的利润已经不到10%,“迁移到原料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几乎是惟一的选择。”

  其实,其他制鞋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亚洲鞋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称,广东制鞋企业主要集中在东莞、惠州、广州等城市,总共有5000到6000家,近一年来关闭的大中型鞋企已超过1000家。在鞋企较集中的惠东有3000多家鞋厂,最近两三个月内,中小型的制鞋、鞋材厂就关闭了四五百家。

  制鞋业的无奈,只是制造业集体大迁移的缩影。虽然至今尚无一个确切的官方统计,但行业人士一致估计,2008年春节前后有1万家左右、员工在2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以港资和台资企业为主。

  曾多次走访珠三角地区招商引资的璧山县县长向可文,很早就开始注意到东莞等地正在发生的一切。

  “产业转移不是一个新话题,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但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向可文说。

  在他看来,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后,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遭遇的瓶颈接踵而至。劳工荒、电荒、油荒,土地、劳动力、能源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而在国际市场上,随着人民币升值和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让一些加工贸易企业不得不离开创业之地,远走他乡。

  “这是一次必然的产业迁移现象。”向可文称,一部分不再适应珠三角经济水平、产业政策的企业,以及一部分无法消化高成本企业的倒闭或迁移,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机遇

  对于重庆等西部地区,加大力度承接和发展加工贸易,是推进工业化、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捷径

  大量企业关门,种种担忧随之开始。

  若放任不管,让大量的企业迁移和倒闭,是否会致使珠三角出现空心化?为此,深圳、东莞等地的官员多次出面解释,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并非是坏事,能给当地产业升级腾出空间。

  “这种说法是经得起推敲的,按照经济学理论,制造业是‘雁行企业’,永远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迁移。”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院长曾国平认为,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都经历过这一历程。

  “最初,美国的制造业向日本转移,然后日本又开始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四小龙转移之后它又向中国大陆、俄罗斯转移。”曾国平说,珠三角在受益成为“世界工厂”后,如今也必须遵循同样的规律。

  在他看来,珠三角地区发生的产业转型阵痛,对重庆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这起事件,看似是无数企业的迁移和倒闭,其实已经发出一个强烈信号,全球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大转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认为,加工贸易,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找到的一条推进工业化的捷径,“我们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用加工贸易的这种方式赢得了在全球产业转移中的优势,也取得了超乎预期的作用。”

  显然,对于重庆等西部地区,加大力度承接和发展加工贸易,同样也是推进工业化、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捷径。

  “正像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抓住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在发展中占得先机一样,对中西部任何一个地区来说,谁能够抓住新一轮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机遇,谁就有望率先崛起。”曾国平说,很遗憾,重庆的步伐还是慢了一点。

  亚洲鞋业协会提供的一份统计,验证了他的这一观点。

  去年搬离珠三角的制鞋企业,大约25%迁到越南、印度等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新兴市场,50%的企业迁入中国的中西部,但主要集中在与广东临近的湖南、广西与江西等中部省份。

  2月19日,2008年重庆市外经贸暨口岸工作会传出消息称,今年将支持具有产业集中优势的万州、大足、璧山、铜梁等区县承接服装、纺织、鞋类和五金工具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正好切合此次珠三角地区需要转移的产业。

  暗战

  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地方,重庆应根据自身的市场环境、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等作好相关规划

  璧山县招商局党组书记董奕锋注意到,最近,中西部地区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的招商信息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橄榄枝是专门伸向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针对性都非常强。”

  在他看来,一场加工贸易转移的资源争夺战已经打响。

  再过几日,璧山县招商局副局长陈志将起程奔赴深圳。到了当地,他还将担当另外一个更重要的身份———重庆市璧山县驻深圳招商办事处主任。连日来,陈志正在抓紧时间整理资料,制定招商目录和重点游说厂商。

  而另外一个仍由璧山县招商局副局长挂帅的主任,也将于近日赶往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上海。据了解,驻地招商的做法是璧山县去年创造的,目前也被重庆其他区县广泛采用,各地都加入到争食这次产业转移的急行军中。

  但他们的竞争对手,显然不只是重庆市内的兄弟区县。

  陈志了解到,对于有意搬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珠三角地区正在进行内部消化。

  其标志性事件是,广东最近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引导珠三角企业向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当地调查显示,80%的企业表示愿意在省内搬迁,其中大多数又是从珠三角地区搬迁到山区及东西两翼。

  而相对于广东的内部消化,在泛珠三角区“9+2”合作模式框架内,江西、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则有近水楼台的优势,这,无疑给重庆承接产业转移增加了难度。

  “另外一个因素也不能忽视。”陈志说,如果重庆准备不充分,加工贸易企业离开珠三角后,极有可能选择越南、印度等亚洲其他国家。

  王庆是东莞一家港资加工企业的老板。去年,重庆和四川的多个区县都向他发出邀请函,但最终却选择搬往越南的胡志明市。王庆坦言,中国西部的投资环境很好,但劳动力成本却不如部分东南亚国家便宜,而且胡志明市在税收等方面承诺了更优惠的条件。

  “一个企业敲定在哪里投资,起码要考察7到8个地方。”重庆一区县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凭他多年的经验,争夺项目的竞争暗战非常激烈,一张扬就可能被抢走。

  曾国平认为,从市级部门到区县政府,应该根据自身的市场环境、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等作好相关规划,“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地方,要是没有明晰的规划,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中肯定会落败。”

  路径

  重庆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该注意有针对性地与原有产业进行对接

  对于珠三角的企业来说,转移并不是搬个家、换个地方那么容易。

  那么,他们若是选择落户一个地方,到底有什么样的诉求?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重庆一工业园区负责人讲述了他的一段招商经历:

  2006年,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副区长公开对媒体表示,由于资源紧缺等因素的制约,想把一些产业转移出去,好腾笼换鸟。得知这一消息后,2007年,该负责人便赶往顺德,很快与当地民营企业投资商会取得联系,介绍了重庆的优惠政策,表示愿意承接部分顺德的家电企业。

  然而,半年过后却鲜有企业下叉,一家企业的回复更让他十分尴尬:“我知道,重庆在土地使用、优惠政策以及劳动力成本方面都有优势,但是我去了以后,你让我去哪里购买配件呢?”

  产业链条是否完善,已成为东部沿海企业选择是否进入内陆的重要参考。

  对此,深圳市加工贸易企业协会相关人士也毫不讳言:珠三角的企业迁到中西部等内陆地区,固然可以降低用工成本,但如果产业链不完整,同样会导致原材料配套成本的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重庆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该注意有针对性地与原有产业进行对接。”在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蒲勇健看来,如果盲目招商,不仅效果不好,还会造成产业链的分割,使产业繁而不集、集而不群。

  专家普遍认为,在产业链上进行招商,将是一条最有效的路径。

  而璧山县利用“东鞋西移”的机遇,主动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产业转移,打造制鞋产业的做法,颇受推崇。

  4年前,璧山县在盘算产业家底后,将制鞋制革业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这样的做法随即收到成效,有“中国鞋王”之称的奥康集团下注10亿元巨资在璧山建生产基地,而且还携产业链上的9个合作伙伴同时入渝。

  发展至今,奥康不仅完全告别了“水土不服”,还充分利用重庆的地位优势,一举打开了中亚、南亚、欧洲和非洲等海外市场。重庆奥康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远武认为,当初选择重庆,看中的是产业配套,以及优越的物流条件和市场空间。

  奥康进入后对璧山鞋业进行整合,又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入驻。璧山县县委书记丁洪称,璧山多达40%的企业,是通过产业链条以商招商进入的,这为璧山县成为“中国西部鞋都”打下了坚实家底。

  由于为中西部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提供了一个现实范本,年内,国家“东西产业合作示范园”有望落户璧山县。

  空间

  应改“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坚决关上大门,对产出低的产业也要有限引进,给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

  2月25日,位于璧山的“重庆·深圳工业园”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在忙着推土平地。园区负责人说,虽然标准厂房最早也要在今年内才能建成,但已有30多家企业排着队,等待入驻。

  不少区县领导,春节刚过回到办公室,就不断接到邀请考察的传真,其中大多来自珠三角地区。“我们今年到沿海地区的招商推介会比往年多一倍。”整理着厚厚的行程安排,丁洪告诉记者,这是今年的希望。

  暗战之下,一个不可逆转产业转移浪潮已开始酝酿。

  深圳、东莞等城市的官员曾多次公开表示,腾笼换鸟,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是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的一个重心。

  2月19日,广东在风口浪尖上宣布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并表示力争从今年起三年内连续提高。此事件一出,同样被专家解读为进行产业升级的导向和决心。

  “升级是需要空间的。”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新春说,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退出,给优势企业腾出了做大做强的空间。从中长期来看,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因优势企业的做大做强而不断提升竞争力。

  曾国平认为,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方向已非常清晰。“在这个转折点上,内陆省市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他说。

  在曾国平看来,以前“招商引资”的提法,应该改成“招商选资”,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要坚决关上大门,对产出低的产业也要有限引进,给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

  对于具体产业承接方向,曾国平称,可结合重庆的产业优势,引进资本密集程度更高的零部件生产、设计、研发,同时向下游各种生产型服务业延伸。

  此外,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大多属于出口导向型,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如果按照老模式走,无论转移到什么地方都要求向海靠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认为,重庆地处内陆中心,有着广袤的腹地和比较强的市场辐射能力,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充分挖掘消费市场。

  他说,实现沿海与内地产业梯度转移承接的无缝连接,增加内地居民的消费与生产能力,使中国经济体在国际进出口的大循环之外,形成一个以13亿消费者市场为依托的内生小循环,将事关中国经济未来大局。

  “过去30年,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内陆地区的经济,从产业关联上来说不太密切,是‘两张皮’。”隆国强称,出于更长远的考虑,未来如果没有成功实现产业梯度转移,是中央不能容忍的。

  隆国强认为,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产业承接转移机制,打造内陆地区产业承接“洼地”,是重庆进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的第一要义。

 

 

 

 

 

 

 

 
编辑: 张强        查看/发表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菜园街1号中环假日酒店写字楼10层
电话:(010)83550099 传真:(010)83523828 Email:qgtql@sohu.com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版权所有

中国台湾网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