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 索:   高级检索
首页台企联概况台企联动态新闻中心经贸交流政策法规各地台协会员风采台企联通讯通知公告专题视频图片
  首页-台企联通讯-第三十三期
 
P20:2013年严峻经济形势将趋于缓和
 
 
  来源: 《台企联通讯》      日期: 2013-03-13 13:58

 

  2013年经济形势有望略好于2012年

  2012年与2013年是转折之年,大陆经济已进入重大转型期,随着潜在经济增长率降低,企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活动将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为大陆经济不断注入新活力。

  2012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了新一届政府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初步判断,以及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会议指出,2013年的经济工作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地增长,要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

  追求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的平衡,仍是新一届政府经济工作的政策诉求。事实上,这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政策目标一直纠结并贯穿于过去多年的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之中。

  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陆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无论从大陆市场的巨大潜力、雄厚的社会生产力基础,还是不断提高的科技创新能力、丰富的人力资源来看,经济的长期增长都有较大保障。

  2013年大陆经济面临的形势

  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量,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作为全球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国大陆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大陆经济已经从过去30余年的「结构性增速」转向「结构性减速」轨道,未来五至十年,一位数增长率将成常态。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指出,称这种减速是结构性的,主要是指经济结构,大陆的制造业就业率已达峰值,经济增长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服务业部门的发展;而在大陆,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却普遍低于制造业。

  就生产要素结构而言,大陆劳动力的增长率已经趋减,经济增长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资本和技术进步;而资本回报率低、技术进步缓慢,一直是大陆经济长期存在的弊端。减速是结构性的,还意味着这种减速不是政策造成的,也不是经济周期的一个特定阶段,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平台。面对这种周期性减速,依靠需求刺激政策不仅难以恢复两位数的增长,还会推高通胀。

  需强调的是,结构性减速固然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更多地则是为大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和机遇。抓住这一机遇的核心,是将大陆经济运行的指导方针全面转移到质量、效益和可持续的轨道上来。这意味着,大陆应当将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潜在增长率区间并依据它的趋势变化进行增速目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绝不刻意追求超越潜在增长率。

  简言之,稳速增效的核心就是用质量效益的提高来弥补速度下降的缺口,进一步增进财富积累,提高人民的福祉,并藉此改善收入分配,防范金融风险。

  总的来说,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下来,但是质量和效益会提高。现在看来2012年GDP增幅可能放缓至7.7%,2013年则预计保持在8%左右。这跟过去十年平均9.8%的增速相比,明显地下了一个台阶。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最近在有关会议上指出,2013年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

  从2013年开始,大陆经济政策中诸如「快」、「大」这样一些量的指标,恐怕会逐渐变少;而「质量」、「效益」、「成本」这样一些质的指标、内涵性指针,出现的频率将会不断提高。这是经济工作会议后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

  过去多年,大陆经济高速增长存在较大虚高成分,过高的增长成本和产能浪费,令「实在」的增长远没有表面上看去那样精彩。摒弃唯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不仅是降低增速,更是去除增长水分。

  2013年大陆经济面临的风险

  按照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未来大陆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险些又出现了新一轮过度投资的冲动。大陆政府及时调整,防范了过度投资的发生。但是,盲目投资的冲动依然存在。这些投资,相当部分是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的无效投资,由此形成的经济增长也是无效的增长。

  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未来大陆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大陆经济的发展可谓机遇、问题都集中于投资。目前,认为实现经济转型和健康发展就要放下投资的观点较有市场。对此,李扬认为,对待投资不能一边依靠、一边批判,而是要抱以「敬畏」的态度,定位科学的投资方向,并促进民间投资,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大陆在部署2013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同时,要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如此将消费和投资同时并提,而且没有责难高投资,这是很少见到。这表明大陆在把握经济增长的动力的结构方面,做到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对于消费,提的要求是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对于投资,提的是关键。消费与投资,一个基础,一个关键,非常耐人寻味。

  在给投资摆上了正确的位置的基础上,未来的主要工作是选择好投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经济工作和强调要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同时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都是非常有见地的。

  大陆需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真怀指出,这一表述,是继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的又一次制度创新,国家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布局必然因此发生积极而重大的变化。

  怎样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要求?目前的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最强烈的声浪是大中城市又可以进入新一轮扩张期。彭真怀认为,「积极稳妥」四个字正本清源,切中积弊。

  如果下决心建设一批县城和重点小城镇,至少可以就地吸纳2.5亿~4亿农业转移人口。如果这些镇的建成区面积以每平方公里投资1亿~2亿元(人民币,下同)计算,每年就能带动不少于1.5万亿元的关联投资,增加两亿人的市场消费。

  目前,很多行业的前景都取决于农村购买能力,农民的腰包鼓不起来,整个国家就会失去内需拉动力。但小城镇建设又恰恰需求旺盛,带动作用突出,具有长期的向好趋势。引进一个品牌企业、一所知名学校、一家特色医院,或者建设一个特色市场,就可以把小城镇搞得有声有色。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小城镇的道路、桥梁和房屋建设能够消化过剩产能,直接拉动水泥、钢材、建筑、建材、装潢、冶金和机电等行业。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小城镇能够引领现代生活,改变量入为出的传统观念,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进入农民家庭,实实在在地促进农村消费上一个新台阶。

  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的市场需求下降,倒逼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的力量从国外转向国内,从城市转向农村。这是一个深刻的变化,各国都在应对自身的难题,寻求解决之道。大陆必须把握好这个内部调整的历史机遇。

  新型城镇化需要打破习惯思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大陆的城镇化水平大幅上升,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1年的51%。目前,大陆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19249个,数量上增加了17076个。再加上1.8万多个乡集镇,小城镇的人口、地域和规模显著增长。

  面对大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下行风险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新型城镇化是目前唯一可以培育的空间因素。所有的宏观经济政策,最终都要落地,都要落到一个特定的空间。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大陆经济的持续增长仍将带来对非农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相对快速扩张,城镇常住人口的增长将超过农村,城镇化率继续提高。但人口红利接近顶点、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发生,大陆非农产业劳动力供给开始了趋势性紧张的过程。

  反映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既有的城镇化模式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模式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加上劳动力供给趋紧,过去收入分配(居民和企业、政府之间,城镇居民内部,城乡之间)中的不平衡将降低。从需求面来看,在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这将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率的上升。从供给面来看,未来的城镇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作用将弱于此前。如何在改善分配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率,将成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指向来看,具体内涵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新政策着重于分配领域,有利于扩张国内需求、改善需求结构。成功的新型城镇化政策,必然是一方面通过促进效率保持总供给能力一定的增速,同时通过改善分配来拉动总需求增长。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更广泛的经济体制改革加以配合,改善经济的供给能力。

  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来看,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落实,大陆经济将出现深刻的转型。储蓄率下降、不会再有新一轮的房地产大幅扩张,市政民生相关的基建投资还将发展,储蓄下降快于投资下降,中国将可能逐步转变为贸易赤字国。同时,消费率上升、大众消费受到城镇化支撑,大陆消费时代全面来临。与之相应地,实际汇率有所支撑,实际利率下降有限。

  理性看待新型城镇化投资机会

  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新型城镇化」的有关表述,使广大投资者认为,城镇化就意味着要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周期类的行业必然有不错的表现,有人甚至认为大陆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已经启动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认为,房地产市场在新型城镇化舆论的推动下出现了明显的「异动」,出现了「暖冬」。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是提高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让他们真正成为市民,其本质是收入分配的问题。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意味着政府用于居民社会保障的支出相应增加,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的用工成本也相应增加。新型城镇化会改善大陆的经济结构,消费占GDP的比重会上升,出口和投资的重要性将下降。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传统的城市化刺激经济增长,因为人口大规模地从农村流向城市有利于刺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新型城镇化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但这个过程本质是收入分配的调整,难度相当大,这个过程与基础设施投资及房地产投资的快速扩张基本没有关联。

  退一步说,即使仍然按照以前的城市化道路前进,2013年的投资扩张也难以施展,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障碍:

  第一是资金的障碍。尽管经济工作会议对2013年的总体定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结合中国的国情,当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控股的国有企业)的负债无法继续增加时,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难以发挥的。

  第二个障碍是缺少合适的投资项目。从产业结构看,大陆的制造业大多数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继续增加投资的空间是有限的,很多人会将目光指向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不仅不会形成新的产能,而且可以消化新增加的产能。

  展望2013年全球经济

  2013年经济走势如何?有媒体综合多方分析预测结果:2013年大陆经济形势有望略好于2012年,经济增速可能超过8%。在未来的政策选择上,各方观点较为一致,认为2013年仍将实行「宽财政、稳货币」政策。

  中金公司报告预计「大陆2013年增长温和反弹,从2012年的7.7%上升至8.1%。」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复苏的动能主要来自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以及企业再次增加库存。2013年宏观经济走势将大致呈现四个特点:经济增速小幅回升;边际上增长回升的动力主要来自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和存货投资;物价温和上升,工业生产价格从负增长转正;名义G D P增速显著回升,有助于企业盈利改善。

  多方机构大都认为2013年大陆经济情况仅略好于2012年,不会出现超预期反弹。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3年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大陆经济运行中深层次问题尚待解决,但大陆经济发展具有较多有利条件,有望进一步企稳回升,增长幅度区间将取决于国际大环境与内部深层次结构调整的进展。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反复波动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大陆经济增速出现回落,经济运行整体企稳,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虽然有所放缓,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依靠内需支撑,市场消费平稳,投资增长依然较快;受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外需回落明显。

  对于美国财政悬崖,德意志银行、汇丰控股和贝莱德投资集团认为,市场对美国预算谈判的忧虑对投资构成了阻碍,也增加了市场的波动,这正在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抑制。如果美国的债务谈判陷于失败,并且欧洲经济持续疲软,那么即使2013年中国大陆经济实现反弹,也不足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新兴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十分敏感,「财政悬崖」是新兴市场面临的一个严重不利因素。

  对于2013年的台湾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认为,世贸组织于2012年11月下调2012、2013两年世界出口,IMF分别下调全球经济增长率各0.2与0.3个百分点,欧债危机前景仍不明朗,日本经济依然低迷不振;但大陆经济明显趋稳,出口、投资与消费均有较好表现;美国经济也出现一些好的迹象,失业率大幅下降、消费者支出增加、房市回暖。中美经济好转,外部需求增加,将成为拉动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外部动力。2013年台湾对外贸易有望维持中低速的正增长态势。

  2013年投资对台湾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有大改善。2013年,台湾经济有望维持3%以上的增长率。台经济主管部门与岛内外主要经济机构预测2013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一般在3%至4%之间。台湾经济形势好转,景气反弹回升,但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困境并没有改变,中低速增长将成为常态。

  总之,2013年政治周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大体结束,债务危机继续发酵,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使货币发行量不断增加,通货膨胀阴影挥之不去。

  而对于大陆经济而言,我们期待著作为转折之年的2013年。

 

 

 

 

 

 

 

 

 

 

 

 

 

 

 

 

 

 

 

 

 

 

 

 

 

 

 

 

 

 

 
编辑: 孙云霞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外大街168号朗琴国际A座608室
电话:(010)83550099 传真:(010)83523828 Email:qgtql@sohu.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89 工信部许可/备案号:京ICP备14002918号-2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版权所有

中国台湾网 技术支持